對于狂犬病,人們一般認為,是狗感染病毒后咬人,導致人被傳染發(fā)病;但我國的狗身上的狂犬病毒來自哪里?這是困擾動物流行病學多年的一個問題。我校動物醫(yī)學院免疫研究所周繼勇教授團隊一項最新大數據分析發(fā)現,在我國,野生動物攜帶多種基因型的狂犬病毒,并成為狂犬病毒侵染犬類之前的“藏身之地”,而且可能是病毒跨國境流通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這項基于流行病學信息庫的大數據分析,近日發(fā)表在國際頂級傳染病期刊《柳葉刀傳染病》。
論文的第一作者,南京農業(yè)大學博士生檀濟敏告訴記者,狂犬病作為動物源性人獸共患傳染病,是一個公共衛(wèi)生問題,感染后的發(fā)病及死亡率幾乎為100%,至今發(fā)病后無治療措施的傳染病。亞洲國家的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首位,中國每年人的狂犬病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世界第二位,全國每年有近1000例人感染狂犬病并死亡的案例,并且主要發(fā)生在中南部農村地區(qū),盡管總的年度報告病例數在逐年降低,但是在我國的部分農村地區(qū),狂犬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。
除了人感染狂犬病主要出現在中南部省份的農村地區(qū),犬攜帶狂犬病是造成人感染的主要原因以外,在我國西藏、青海等省部分西部省份,已經多年沒有報道過狂犬病感染人的病例,但近年在這些地區(qū),又再次出現了病毒感染人的病例,原因何在?研究者們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后發(fā)現,在我國狂犬病毒毒株分布的6個演化分支里,多個主要分支都含有野生動物毒株,而在青海等地區(qū)的襲擊人的犬中分離的毒株和野生動物的分離株的親緣關系極近,這提示,狂犬病毒在某些地區(qū)的人中“再現”可能與野生動物向犬類傳播病毒有關。
世界范圍內狂犬病毒毒株的分布圖
研究還發(fā)現,世界范圍內狂犬病毒主要分布在7個分支,除了蝙蝠分支之外犬源的狂犬病有六個進化分支,而中國的野生動物病毒分離株主要分布在其中的Asian(亞洲株), Arctic(北極株), and Cosmopolitan(經典株)這三個分支。多種基因型都存在于我國的野生動物中,造成了防控的潛在的困難。
面對我國狂犬病毒生態(tài)分布復雜,而又有2020年消滅人感染狂犬病的目標這一現狀,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粟碩教授認為,應該積極提倡“One Health”的防控理念,注重人類、動物和環(huán)境健康間的關聯性,強調跨學科、跨部門、跨區(qū)域的合作,重視環(huán)境在疫病傳播過程中的作用,致力于實現人類、動物和環(huán)境的整體健康。
值得一提的是,該研究是南京農業(yè)大學的博士生和本科生共同完成的,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在南農大免疫研究所參加本科生畢業(yè)設計的學生王茹怡,合作作者還有博士生紀森林和其他本科學生,是動物醫(yī)學院本科生課外科研訓練的重要培育成果。